从日本走向世界,日本动画制作委员会的发展

从日本走向世界,日本动画制作委员会的发展 - ACG17.COM

绝大多数的日本动画在制作方面采用了制作委员会的模式,以确保多家公司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制作委员会的出现是日本动画产业一个划时代的创造,除了动画外,日本的电视剧、电影也普遍采用这种制作出资模式。但是现在对于日本制作委员会模式的质疑也有很多,例如各方利益通过制作委员会纠缠在一起很容易让制作委员会官僚化,监督/导演的权力被过分的限制。制作委员会模式近几年也有改变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公司开始进入到日本的制作委员会当中,给日本市场的作品增添了新的资本力量,今天就说下日本动画制作委员会的历史与发展。

从日本走向世界,日本动画制作委员会的发展 - ACG17.COM

制作委员会模式通俗来说就是多家公司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一部作品的制作,制作委员会产生的原因除了常说的分摊风险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制作的专业化,商业娱乐作品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来制作,如果是一家公司自己出资负责一部作品的所有制作成本,一旦作品在商业上失败公司将会全盘皆输。在目前的日本动画行业不用制作委员会模式的动画有 Khara 的 EVA 新剧场版与 Cygames 的《巴哈姆特之怒》 TV 动画,前者是作品的牌子硬做出来必火,后者是公司穷的只剩钱了。排除掉这些「个案」,绝大多数的日本动画都是采用制作委员会的模式,将风险分摊到多家公司身上,各家公司潜在的商业损失要减少一些,即便作品特别失败,参与制作委员会的各家公司自己的风险也是可控的。而动画制作本身又是一个非常繁杂的工程,需要寻找声优、制作 STAFF还要进行宣传推广,制作音乐、周边商品,销售光盘,而很多漫画、轻小说的出版社并不涉足这些业务,而制作委员会中的音乐公司、周边商品公司,会负责这些动画制作之外的配套工作,让出版社更加专注于动画本体的制作。

从日本走向世界,日本动画制作委员会的发展 - ACG17.COM

日本的动画制作委员会是从剧场版动画开始的,典型的案例是《风之谷》与《阿基拉》,《阿基拉》的制作委员会中包含讲谈社、万代、MBS、博报堂、东邦、住友集团、Tokyo Movie。而《风之谷》的制作委员会就是博报堂与德间书店两家。制作委员会的模式首次引入日本 TV 动画是在 1992 年的《无责任舰长泰勒》,这部 TV 动画的制作委员会包含了濑户内 TV、Big West、King Records、VAP、 Media Rings。而制作委员会模式在 TV 动画界真正的走红是在 1995 年的 EVA TV 版动画,之后制作委员会模式被广泛引入到日本各种娱乐作品的制作当中。

从日本走向世界,日本动画制作委员会的发展 - ACG17.COM

一个制作委员会的组成成员是千差万别,像《风之谷》动画当初的制作委员会就只有两家公司,而有些动画作品制作委员会可能有 10 家甚至更多的公司组成,当然制作委员会的分担风险共享收益并不是绝对平均的,谁出的钱多谁就占有更多的收益同时分担更多的风险。

从日本走向世界,日本动画制作委员会的发展 - ACG17.COM

而对于动画制作公司来说很多时候自己就只是给制作委员会打工,而不是制作委员会的成员,甚至一些动画公司的原创动画也是这样,例如已经倒闭的动画制作公司 manglobe 的原创动画《武士弗拉明戈》,manglobe 自己并不在制作委员会当中。通常只有强势的动画制作公司才会自己进入到制作委员会当中甚至是主导制作委员会,例如东映动画《美少女战士 Crystal 》制作委员会就只有东映动画和讲谈社两家公司一个动画制作方一个漫画原作出版社,除此之外类似的会进入制作委员会的制作公司还有京都动画、Production I.G、TMS、Pierrot、PA 等。

从日本走向世界,日本动画制作委员会的发展 - ACG17.COM

而制作委员会的名单中也往往体现了各家公司之间的长期合作信赖关系,例如博报堂经常与 NBC 环球以及华纳兄弟日本出现在同一家制作委员会名单当中,而这几年来自世界各国的资本都在进入日本的动画行业当中,也让日本动画制作委员会有了全新的变化,像是《南镰仓高中女子自行车部》这部动画的制作委员会包含了新加坡、中国大陆(上海)、台湾、日本、美国公司也算是这一年来国际资本属性最为浓厚的 TV 动画作品,日本的动画现在已经确实是不再只着眼于日本本土市场,对于与海外公司的资本合作以及对海外市场的销售渐渐成为了日本动画企划的新侧重点。但也不可避免的让日本动画行业产生了一定的靠海外市场销售回本就行的依赖思维,但市场和资本总有清醒过来的一天,烂片就是烂片并不会因为在海外市场销售不错就能改变质量与评价。

来源:

“”

0
打赏
135
0
吐槽

- 评论

我要吐槽